一、师说中各个其的意思
1、《守戒》: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强之间,而不知为之备。噫,亦惑矣!
2、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较早的“解惑”见于《庄子·徐无鬼》:“以不惑解惑,复於不惑,是尚大不惑。”要获知这里“解惑”的内涵,可参考《庄子·天地》的以下段落:
4、(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5、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6、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7、对《师说》“解惑”本义的探讨
8、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9、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10、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11、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12、“其”字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13、《本政》:周之政文。既其弊也,后世不知其承,大敷古先,遂一时之术以明示民;民始惑教,百氏之说以兴。
14、也望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与我们相遇。
15、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16、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7、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18、陆平(南京市金陵中学)
19、心得善法而生欢喜也。又喜即欢喜,谓心契真法,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而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20、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师说中所有师的意思
1、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2、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这次战争,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说客在春秋之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穿梭来往于各国之间,或穿针引线,搭桥过河,或挑拨离间,挖敌方墙角,或施缓兵之计,赢得喘息之机。
3、6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4、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5、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
6、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7、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8、《师说》中的“其”的用法和意义归类如下:
9、《师说》“解惑”所传师心
10、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11、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12、又欲肆其西封:指示代词,向。
1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14、“礼”的第四个内容——礼貌、仪式等,属于最外层。外在的礼貌是表达内心的理念的方式,仪式则是为了将活动的内涵呈现出来,礼仪就是构建一个整体环境、人与人交往的气场,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不必很繁琐,也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要体现内心的尊重。因此,根本上来讲,礼貌其实是尊敬心的体现,且这种尊敬是相互的。同时,礼的精神是贯穿古今的,而礼的形式是可以变化的,如古代用跪拜礼,现在我们用鞠躬礼、招手礼,形式上都可以。
15、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16、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7、希望老朋友与我们分享自己的思考,
18、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与文化”在考评环节增加了“家族史”写作的选项,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课程的重要传统了。许多同学在写作过程中完成了从微观角度重审宏观脉络的尝试,丰富了自己对于历史宏大议题的理解,也真正建立了与时代之间的直观感觉。
19、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0、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三、师说中的而各表示什么意思
1、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本文根据楼师课堂笔记整理,由北大耕读社编辑部“楼师与青年谈编辑工作组”编辑完成
3、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4、(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5、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6、这些都已经不是在阐释《师说》,而是在宣扬各自的教育理念了。
7、美育是要培育灵动又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8、6)表示揣测、反诘。其奈我何?
9、韩文公为《师说》,解世人不从师之惑,而自任为世人解惑之师。则吾为此文,解世人于“解惑”一语之惑,亦欲解世人不师解惑之师之惑也。
10、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11、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12、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愚蠢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确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13、摘自弘恩法师宣讲《药师经》,点击聆听。
14、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15、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16、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定慧均等。
17、我在港中大(深圳)印象最深、最感慨的一点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紧密融洽的关系。这些年里我曾经收到过学生的各种“礼物”:比如说修读完课程后的万字总结;一位崇拜孙中山的男生在美国国民党党部带给我的英文版《三民主义》;一笔一划写下的剖析自己成长历程的长信;还有女孩子们刚刚拿到、又转手随意地送给我的鲜花。从这些赠予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对我的信任和认可,也体会到与学生之间可贵的深刻连结。
18、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
19、师说中其的用法及含义如下:指示代词。那,那些。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0、吾其还也:表示祈使语气,还是。
四、师说中的其是什么意思
1、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2、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3、尤其是以下三处,行文上与《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有相似的结构。
4、(既而)不久,一会儿。
5、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
6、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7、HSS师说|走进通识教育—刘冠岩博士谈学思历程与人文教育
8、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9、——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10、第传统文化样式与现代文化样式。传统文化是综合式的文化,现代文化是分科的文化。不能用现代的分科学问去对应传统文化综合性的文化样式。所以,儒家不是宗教、不是哲学、不是艺术,但是它包含宗教、哲学、艺术,包括科学的理念和思想。用现代分科的学问要求历史上的学问,那么它们当然什么都不是。对古代的学说,儒、道、法、兵、阴阳,等等,都不能简单说是某一学科。贺麟先生认为儒家包涵三大部分:礼教、诗教、礼学。诗教相当于艺术教育,礼教相当于宗教,礼学相当于哲学。学科、学派局限在自己学科里面,针对学科内部问题进行分析,而中国古代的学问不是这样的。我们不能老拿现代的观念比附传统。
11、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1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13、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14、近年来,“解惑”在教育中的地位被不断提高。2005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与北京市优秀教师代表谈话时说的一段话,可以代表当下对《师说》的阐释:
15、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16、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17、用怀特海的话说,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
18、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前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
19、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0、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五、师说中的师所有的意思
1、如果用外部功利目的来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这会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于是教育的目标就变成了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荒谬错误观念由来已久,而且流传极广。
2、我在港中大(深圳)设计和教授的第一门课是GEA2000中国近现代历史与文化。这门课目前是整个通识教育A范畴的唯一一门课,希望帮助大家理解中国,特别是理解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我们重点呈现了中国的现代化转变历程,讨论了从帝制国家走向现代国家进程中的种种成就、考验和尝试。该课程也要求学生阅读原典、研究著作,鼓励学生参与实地考察,以便利于大家全面、辩证地理解现代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建立关于中国过去与现在的比较视野,体认其复杂性与独特性,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分析、反思中国发展的能力。
3、名词,处所,地方。
4、初果七生证道,证到初果的时候,七生就能够成就阿罗汉。所以你只要证到初果,就不用担心了,会一生生增进,到第七生的时候,一定能证到阿罗汉果。
5、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6、校对、润色:孙雨晴,李佳轩
7、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8、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9、HSS师说|夏思宸老师——快乐是“硕果累累”的第一要素
10、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11、俗之惑者,大略有二:初惑佛为幻伪,善诱人心;二惑因果沈冥,保重身世。
12、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13、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14、不错过和遇道的每一次相遇
15、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只要把孩子当成动物一样训练就好了。
16、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
17、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8、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19、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20、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