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师说中的而字意思及用法(100句)

精选师说中的而字意思及用法(100句)
时间:2023-03-26 00:31:24

一、师说中的而字意思及用法

1、④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凭借)

2、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宾语,什么)

3、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带领)

4、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5、翻译:后来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6、通假字: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7、群聚而笑之表修饰,不译。如是而已而已,语助词,翻译为“罢了”。

8、(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9、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10、“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12、④而世又不能与死节者比

13、彼与彼年相若:相若,相像,差不多。

14、这句话出自《师说》,《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其学生的文章,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15、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也就是说,判断“而”是不是表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所处的位置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了,如果“而”连接的前项是状语,后项又是动词,那它肯定是表修饰关系的了。如:

16、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17、(3)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18、则耻师焉:则,却,如“欲速则不达”。

19、D.上闻遂对,甚说说:通“悦”,高兴

20、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师说中其字的用法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其”字有代词、连词、副词三种词性。

4、(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A.取之于蓝/而寒于水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而绝江河

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7、表目的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后项是前项动作行为的目的。在译文时一般可以加进“为了”“目的是”等词语。

8、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9、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10、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并且形声字占80%以上,因此,通过分析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可以推知字的意义。

11、“而后”,才,方才之意。如: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2、通假字,是文言文的用字现象之“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从而形成了通假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文言文中,是造成文言文难读的原因之一。它的分类如下:

13、用作连词,表示目的、修饰、假设、并列、因果、转折、承接,递进关系。例如:

14、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15、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16、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17、(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8、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安身的东西)

19、《师说》一文中的“而”,都是做连词,具体用法有:

20、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暂且)

三、师说中的之字意思及用法

1、解(1)解释(2)动词,分割(3)解除

2、第三段作者以具体的事例和经典名言的道理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以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依然是对第一段的回扣和补足,再次申明中心。

3、下列加点字中与“郯子之徒”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4、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反诘,难道)

5、“所”“以”连用,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凭借和目的。例如:

6、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存在的地方)

7、(3)君子不齿()(4)圣人无常师()

8、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9、译文: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10、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例如:

11、代词你们和这样,连词如果与或者

12、“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不”通“否”。

13、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并列关系,就)

14、⑷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5、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例如:

16、(8)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8、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19、申明一下,不是我偷懒没干活,我是在干一件“大事”呢。

20、君子不齿:齿,名作动;不齿,不屑一提。

四、师说中而字的一词多义

1、有一次,我和小明去看澳洲棋王袋鼠和考拉下围棋,袋鼠下得太臭,眼看就要输给考拉了,我和他(第一第三人称)指示袋鼠:假设选择的是连吃,就一定会满盘皆输,不如在局中举手示意暂停,先把余下的棋表上记号。晚上棋王袋鼠来了个中盘大逆转,反过来打劫(围棋术语),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2、因为李家的孩子叫李蟠,喜好古文,六种经书和传注都在学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拘束,跟作者学习,作者赞许他能够实行古人从师的道理。

3、(3)其孰能讥之乎?()

4、“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兵”的本义为武器,这里引申为战争。

5、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便)

6、临溪而渔(如果将“临”字解释为介词“在……旁边”的话,这里表修饰关系)

7、⑤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

8、小学而大遗。(《师说》)

9、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转折关系,却)

10、我国古代有个神话传说为“日出扶桑”,扶桑是传说中的一棵大树,在东方,太阳就住在扶桑树上。每天早上,太阳就拂着扶桑树树枝升到高处,普照大地。扶桑树是中国上古宇宙观的直接体现。有的学者认为“东”字也是根据这个传说所造。《说文解字》云:“东,动也。从日在木中。”“东”字在甲骨文中的形状是“日高未出树之顶梢”,意指太阳升起的方向,表本东方。古时主人居东,故称主人为东家。请客的人称做东。

11、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12、《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识点梳理

13、⑦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承接关系)

1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例如:

15、传(1)传授(2)流传(3)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16、(1)而后:以后;后来;然后。

17、译文:从今以后,我要再生病了,教我从哪里去呼唤你呢。

18、(选自《汉书·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19、《四章》《﹡五石之瓠》知识点梳理

20、(2)贻害无穷、贻人口实()

五、师说中的其字意思及用法

1、表转折,如“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

2、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3、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4、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标志;状语后置句,“于”表状语后置。

5、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这样)

6、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徐珂《冯婉贞》

7、(2)(以)地位卑贱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于谄媚。

8、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从这里)

9、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

10、③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限制)

11、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12、溪深而鱼肥——鱼肥而溪深

13、“为”字有动词、介词、语气助词三种词性。

1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择师而教之而耻学于师C.其皆出于此乎生乎吾前D.不拘于时学于余

15、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递进,翻译为“而且”;

16、(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7、(4)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

1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

19、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0、“金就砺则利。”(《劝学》)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得知“砺”为“磨刀石”之意。

Copyright © 2022-2023 www.rqh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好句子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00697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