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爱莲说拓展阅读(100句)

精选爱莲说拓展阅读(100句)
时间:2023-03-25 09:16:36

一、爱莲说拓展阅读

1、荷花的寓意为真、善、美,通常用于形容善良美好的姑娘、纯洁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感。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的的人品,象征着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还象征着圣洁。

2、找同学背诵《爱莲说》(分段接着背)

3、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4、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5、刘禹锡不攀附权势,不折腰富贵,面对知府的刁难,依然洁身自守,他有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美好品格。

6、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爱莲说中作者从莲花自身的特点,生长环境以及与其它花木的比较表达了对莲花的喜爱,同时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出淤泥而不染”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在乱世中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清高,高洁品质。"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解释莲花特点的同时也使作者对自己评价,不依附权贵,独立自主,不可亵渎。在与牡丹,菊花的比较中,肯定了牡丹与菊,但以正衬的手法表现了莲的君子气质。作者自身也未得到太多的理解与认可,但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即是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可以改变的人生追求。

7、在文言文中题目上有“说”字不少,如《马说》、《师说》、 等等。说是一种文体,特点是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8、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9、用意首先在于突出“莲”的高贵形象和美好品格,二是以此表明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文章的主旨。(2分)

10、(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合”均读轻声)。~媒。

12、赏荷,观其形美。《爱莲说》描绘的莲花美在()。《夏日赏荷》雨中荷花美在(),雨后荷花美在()。

13、其一是修辞教学意义上的。“托物言志”一般认为是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志向,但作者之所以选这样的“物”而不是那样的“物”,是因为作者揭示这样的“物”理与其人的“志”向,或者说人的性理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契合度。这种志向的内涵,并没有借助于文字直接加以说明,而是巧妙地通过表达对莲花的喜爱,来暗示人与莲花特性的相通性。哪怕是在说莲花像君子,看似以人喻花,其最终目的还是以花喻人。

14、扩展阅读:虞世南体集字唐诗,临摹创作两相宜

15、怎么拓展?有些教师会想到从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及其为人为官的作风,来与他所描述的莲花建立起一种更深入而又广泛的联系,也就是说,“物”与“志”之间,寻找更多的契合点。这当然是可以的;但这种拓展,是同一层面上有关内容量的增加,并不能真正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如果要真的有所深入,就要不局限于“托物言志”的框架,要以这一框架为思考前提,来把握文本意脉与作者内在思路的深层关系。本文正是尝试从这一角度,对周敦颐这一名篇,加以重新解读,希望对语文教师有参考价值。

16、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17、清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

18、本句表面写花,实则写作者的心境。“紫色的瀑布”“流向人的心底”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变化,作者将自己与眼前的花融为一体,内心的悲痛疑惑仿佛随着花瀑而流走,只剩下平静和喜悦。

19、为你推送最好玩的语文知识

20、水上和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相爱。在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人们就非常喜欢牡丹。我只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但未被污染。它是用干净的水洗过的,但看起来并不妖媚迷人。它的茎中间贯通,形状笔直,不生枝蔓,没有分支,并且香气传播很远。它挺直而干净地站立在那里,您可以从远处观看它,但不能亵渎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朵中的隐士,牡丹是花朵中的富翁,莲花是花中的绅士,啊!从陶渊明往后很少听说过有人喜欢菊花。而对于莲花的爱好,还有谁会像我一样?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会有很多人。

二、爱莲说拓展延伸题

1、可:值得。

2、1〉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花之君子者5〉香远益清,亭亭净植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3、一池清莲,一池美丽,从古到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各种美好的品质。请写出三首描写莲花的诗歌,并说一说诗歌里莲花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

4、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目标就六个字:学语言,用语言。”著名诗意语文创始人王崧舟先生也说:“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是‘写了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的确,引领学生学习语文必须从语言开始。然而,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语言却往往被大多数教师所忽视。

5、(宋)北宋;周敦颐①多②洗涤。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莲,花之君子者也。衬托莲的可爱形象。

6、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

7、部编本语文教材今年秋季将全面投入使用。新教材的最大特点之就是古诗文比重加大,其中初中的古诗文选篇达124篇,占所有篇目的7%。(更多部编本新特点,请点击查看听主编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五大特点)。

8、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9、从学生的仿句、仿段写作训练结果看,他们的确已经既感受到了作者的表达个性,也提升了对语言的理解和感知能力,而且还根据表达需要变化句式进行了表达。

10、概而言之,理性之爱既是本质意义上的,也落实于文章的结构功能。不知我这样的解读是否有一些道理,欢迎读者诸君不吝指教。

11、荷花即青莲,青莲与清廉谐音,因此荷花也被用以比喻为官清正,不与人同流合污,这主要是指在仕途中。比如,有一幅由青莲和白鹭组成的`名为一路清廉的图画,就被很多文人置于自己的书房中。

12、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13、这样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教师点拨,会明白作者之所以不运用整饬的句式,是因为不同句式的表达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深意:其“我”不是写其他人的陋室,“我”只是在突出“我”的陋室;其刘禹锡在情操高洁、独善其身的陈述背后,隐藏着他讽刺现实和愤怒不平的情感需求。除此之外,这样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学生还会明白写作意图决定着句式的选择。

14、名字为《爱莲说》,但和周敦颐的作品没什么关系,只有“莲花”这一核心要素贯穿整个游戏。

15、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志趣。

16、惟吾德馨。‖无案牍之劳形。‖(2分)

17、当我讲完这个故事后,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刘禹锡第三次搬家后写下《陋室铭》时的才气与精神锋芒。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入另外一个背景,并作了如下处理:

18、②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19、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忌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20、(用菊花正面衬托莲花;牡丹反面衬托莲花,引出“予独爱莲”,然后描述了莲花的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描述了莲花的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描述了莲花的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爱莲说阅读答案

1、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熟悉文体

2、在《海底两万里》的小报绘制中,同学们则又变身为尼摩船长,带领着读者周游神秘且令人充满好奇的海底世界。一张张色彩艳丽的小报,彰显着人类认识和驾驭海洋的信心,展示了人类意志的坚韧和勇敢。

3、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解的词句。

4、想象描绘“鸿儒谈笑”“轻抚素琴”“赏阅金经”表现的高雅之美。

5、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6、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7、活动截止时间:2017年8月30日

8、结合对联讲述作者与策知县的故事

9、写法相似/结构相似

10、想象描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的幽雅之美。

11、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12、这是周敦颐的《爱莲说》,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值得人们学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定不要受到周围坏人的影响。

13、感知语言:在对课文语言的整体把握中感知语言的节奏

14、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5、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6、作为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周敦颐的《爱莲说》依然被保留。上海师大教授詹丹注意到,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授本课时会从知人论世、托物言志的角度切入,容易被学生掌握,从而使教学设计流于浅显。如何在驾轻就熟的既有教学套路下寻求突破,拓展教学深度与广度?詹丹从“理性之爱”的本质意义上以及文本结构功能上,呈现《爱莲说》教学的另一种展开方式,相信会对教师有一定启发

17、作者不仅描写了眼前的紫藤萝,还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这两者有什么不 同?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18、杨雅馨,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中学教师,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爱语文,爱阅读,爱生活!

19、香远溢清: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新芳香。

20、“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四、爱莲说积累拓展答案

1、这三个学习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鉴赏画面美感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2)仿段训练:任意选一种花草树木,仿照这一段文字写一段话。

3、《爱莲说》以菊、牡丹来衬托莲,用意是什么?(2分)

4、师:作者在此句中连用了5个“不”字,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环境清幽交往不俗情趣高雅(4分)

6、理性之爱的展开方式——重读周敦颐的《爱莲说》

7、“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8、①省略句。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

9、假如梦得与茂叔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10、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1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13、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4、刘禹锡仕途坎坷,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苏州,辗转奔波历尽艰辛,但他每到一个地方就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正,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5、虽然教师们容易用初中生的学情来为自己教学的不深入加以辩解,但据我以前的初中教学经验和近来有限的几次课堂教学观察,教师设计的上述教学内容,常常是学生很容易掌握的,甚至都不需要教师来加以点拨,这样,所谓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就有过于浅显的问题。这需要我们重新来确定教学内容,能够从深度或者广度方面,有所拓展。

16、引出事物、描述事物、寄寓志意。

17、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化静为动)

18、荷花即莲花,佛教的八宝吉祥,以莲花为首。古代以莲花和鱼剪成图纸张贴,称为连年有余,表明社会富足。 另外,民间吉祥画,和合二仙,便是一人手中持荷,一人捧盒,以示和合。八仙中的何仙姑,以手执荷花为表征,象征其貌美并姓何,表示祥和吉利。

19、《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公元734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20、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客。~服。

五、爱莲说课外阅读

1、《凯瑟琳》男主Vincent爬箱子

2、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秆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

3、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如:《爱莲说》,《捕蛇者说》。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说本意是用话来表达意思,引申为介绍,言论,主张,责备,也是文体的一种。议论文体,主要是指依靠摆事实、讲道理或是逻辑论证等“议论”手段表述作者某种思想见解的文章。他不像记叙文体那样专门叙述、刻划具体的人、事、物的具体特征或发展变化过程,而是主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或普遍规律。拓展资料说 释义:

4、君子如莲,不沾染污秽;君子如莲,不攀附媚俗;君子如莲,正直虚心,心胸坦荡;君子如莲,独立高洁,庄重自持。

5、同学们还记得《陋室铭》《爱莲说》写了什么吗?

6、一般来说,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活动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鉴赏画面美;二是体味音律美;三是领悟意蕴美。

7、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托物言志)

8、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 者志趣意愿的寄托。在上个单元学习的课文中,是不是也有使用这种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和同学讨论交流。

10、在选文中用“‖”将以上文段划分为三个层次。(2分)

11、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学家,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12、《爱莲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

14、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纪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奥运。

15、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16、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1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地)

18、文章主旨至“无案牍之劳形”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19、(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0、解释文中加粗的词。(10分)

Copyright © 2022-2023 www.rqh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好句子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00697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