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爱莲说教案拓展延伸(100句)

精选爱莲说教案拓展延伸(100句)
时间:2023-03-25 09:16:39

一、爱莲说教案拓展延伸

1、(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即嘉祐八年(1063)。《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3、说是艺术,其实范围有点扩大了,不过是加入一些艺术的手段,最常用的是绘画和歌曲。

4、明确:第二自然段对菊花、牡丹做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5、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6、(难点):学习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7、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8、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9、拓展延伸,发散思维(可省略)

10、 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1、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加以说明。

1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3、(2)爱牡丹者众世人。因为牡丹艳丽妩媚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4、试题答案:周敦颐北宋哲学家托物言志莲既不消极避世,又决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花牡丹陶渊明《饮酒》《桃花源记》“略”。(意思对即可)

15、1 、理解本文的主题。

16、(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

17、(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18、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9、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0、明确:生长环境(出……不妖)高洁、质朴

二、爱莲说教案优秀教案ppt

1、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2、更全的学习内容,更多的课程模式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可以玩弄啊。而:但是。

4、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

5、18070395741

6、君子是怎么样的人?作者将莲比作君子,意在说明什么?

7、明确:生长环境——高洁、质朴,体态、香气——正直、芳香,风度——清高

8、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

9、何为“说”?“说”是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题意: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10、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11、2020年吉林省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88人公告(16号)

12、关于本文的“文外曲致”

13、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这些描写赋予了莲花那些品格?我会指定一两名来回答。经过总结得出:生长环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

14、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15、比如:初中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同学们,昨天我本来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方便袋中,想在上课的时候拿给大家观察。但方便袋口忘记扎了,第二天清早,我发现方便袋中的鼠妇全不见了,家里的门窗密封很好,这些鼠妇会藏在哪儿呢?我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你们想知道鼠妇的藏身之处么?那么就和我一起来学习今天的科目《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6、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17、为进一步体会中国文人那种超脱红尘的宁静和宠辱不惊的恬静坦然,可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的《饮酒》、梁实秋的《雅舍》、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18、报考解答|课程指导|备考资料

19、“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20、水陆草木之本,可爱者甚蕃。元冯子振独爱松。自李唐来,世人甚爱槐。予独爱竹之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也,亭亭净植,四时青翠,凌霜傲雨,可亵玩而不弯折焉。予谓松,木之长寿者也;槐,木之富贵者也;竹,木之君子者也。噫!松之爱,冯后鲜有闻。竹之爱,同予者何人?槐之爱,宜乎众矣!

三、爱莲说教案教学思路

1、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2、对于语文学科,我了解的导入比较多,有一个非常经典。“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个真是可以适用于非常多的语文文章。

3、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4、作者在结尾发表了自己的感叹,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一问一叹,感叹洁身自好的人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表达了自己要象莲花那样做个洁身自好的人。

5、回复“口诀”可获取教师招聘考试笔试知识点记忆口诀

6、这两类导入非常出彩,但是对考生要比较大的要求,如果功底不扎实,请慎用。

7、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掌握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大意,熟读成诵。

8、对隐逸者持敬仰态度,但否定他们的隐居做法,作者对君子则持肯定、赞养态度。

9、6月24日开课(资中上课)

10、描写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

1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地)

12、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13、(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4、教资、教招任一环节未过退19800

15、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16、(1)菊花有怎样的衬托作用?

17、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18、(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9、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 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20、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四、爱莲说拓展延伸题

1、我将设置小组讨论讨论下列问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喜爱莲花呢?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开头作者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

2、然后,PPT展示作者简介及“说”的文体介绍: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4、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5、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6、感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

7、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8、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

9、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10、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11、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12、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小组讨论)

13、明确:敬佩、赞美之情。

14、嗯,这位同学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下一位同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再下一位同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再下一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选两个即可)大家的课外积累真丰富啊!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莲有关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标题)

15、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6、初中语文《爱莲说》试讲示范视频↓↓↓

17、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一再提到其他两种花呢?作者对这几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同桌交流)

18、这种导入法最为常见,也最为实用,不需要很多技巧和准备,开门见山的说出要学习的内容。

19、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20、“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五、爱莲说教案ppt

1、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基于此,我将展示莲花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而导入本课。通过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对于文章的极大兴趣。

2、香远益清(形容词,清幽)

3、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4、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5、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6、❤教师招聘备考QQ群:511812522

7、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8、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9、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基调之后,我会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设置问题。我的问题是:请同学们从文中圈点勾画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学生经过再次朗读后回答。“予读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0、这样一个问题链,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明确作者描写莲不同角度,即生长环境、体态、风度。最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主旨都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11、用作陪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12、全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和鄙视。

13、(2)牡丹有怎样的衬托作用?

14、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爱莲说中作者从莲花自身的特点,生长环境以及与其它花木的比较表达了对莲花的喜爱,同时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出淤泥而不染”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在乱世中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清高,高洁品质。"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解释莲花特点的同时也使作者对自己评价,不依附权贵,独立自主,不可亵渎。在与牡丹,菊花的比较中,肯定了牡丹与菊,但以正衬的手法表现了莲的君子气质。作者自身也未得到太多的理解与认可,但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即是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可以改变的人生追求。

15、莲花生长在淤泥中,但是它却白里透红,一点不被污染,不与淤泥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它的茎是笔直的,内部畅通没有阻隔,可见它胸怀豁达,品行正直;它很美丽但不轻佻,端庄高洁。

16、风度(亭……亵玩焉)清高

17、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18、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19、下面我将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大声朗读课文,并提示他们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顺,读出节奏。在朗读结束后,找学生示范朗读,并集体纠错,如可爱者甚蕃(fán),学生容易读成可爱者甚蕃(fān)。接下来我会给学生播放一段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初步感悟课文的情感。

20、例: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今天我们一起去到黄山,去领略那里的奇石风光。

Copyright © 2022-2023 www.rqh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好句子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00697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