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莲说积累拓展答案
1、师:骈文讲究句式整饬、音韵和谐,那将用比兴手法引出陋室的句子改成整饬的句式可不可以呢?
2、(修改病句)202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修改病句专题训练
3、回答时,应鼓励学生依据文本内容生发联想,不必一一对应,答案也不必唯一。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重在思考“洁身自好”的传统美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和价值。讨论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4、那这样的人物,即使灵感来了,他们也不会觉得那就是灵感,反而会出现一种莫名的烦躁和焦虑,让灵感白白从身边溜走,这样的所谓文学创作,也不是真正的文学创作。
5、上个单元的《陋室铭》《爱莲说》也都属于典型的托物言志的写法。托物言志,即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由于作者将个人的“志”依托在具体的“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托物言志的“物”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某种事物;托物言志的“志”不仅指感情,一般还侧重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6、田立禾虽然成了大辈,但张寿臣一直以来对他的教诲,就是不准在任何人面前冒大辈。田立禾也听话,干脆就来了一通类似于降辈的操作,他在天津市南开区曲艺团相声队的时候,跟四个关系非常好的文字辈小伙伴,姜宝林王文进李伯祥魏文亮,五人拜了一盟把兄弟,主持人请了张振圻。对于田立禾的这种操作,张寿臣点了72个赞。
7、那再往上呢,汉朝时候的呢?还可以靠自己的脑补来理解文意吗?很明显读起来已经很艰涩了,需要相当程度的文言修养,才能在反复阅读之下融会贯通。
8、运用对偶写交往人物,以交往人物的才高德美来衬托室主人的德才兼备,从而证明陋室不陋。
9、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0、参考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11、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12、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13、(注)①著:附着。②荷:也称作蒲。③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菊花。
14、课文第9两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15、学习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6、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
17、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18、“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这句话写出了紫藤萝花什么特点。
19、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0、仙露琼浆:神仙饮用的汁液,文中比喻花朵中含有的露水。
二、爱莲说答案基础训练
1、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究竟哪些应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渗透,是一个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一般而言,诸如民族文化中关乎生命根柢与生活况味的呈现与思考,如爱与美和对远方的向往或对故乡的情结,以及普世的价值观和社会情怀等,都应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渗透。
3、(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4、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5、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疑惑”和“痛楚”“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她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的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6、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7、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8、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9、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0、提问:谈笑相对 ? 回答:往来。
1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2、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益:更加。
13、《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14、指名学生阅读全文,并翻译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
16、改文: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7、★《爱莲说》理解性梦默写(答案版)
18、《爱莲说》的作者是,字,(朝代)哲学家,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19、我就死腻歪粉肠子,你非得买~
20、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三、爱莲说拓展阅读
1、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测试题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3、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5、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欢什么植物?请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或者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玫瑰——象征火热的爱情,爱情的美好以及对爱情的向往。)
6、原因:《爱莲说》中,莲具有坚贞高洁、正直不阿的品格;《咏菊》中,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
7、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8、感知语言:在对课文语言的整体把握中感知语言的节奏
9、宗璞,本名冯钟璞,当代女作家,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其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三松堂断忆》等。
10、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1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12、可以这么说,明清的文言书籍,你确实可以做到无障碍。这个需要你记忆大量的实词含义,熟练文言文句式,大量阅读,大量翻译,你就可以做到无障碍阅读。一个正常学习的高中生就有这水平。你把文言文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充就是现代文的意思,基本可以做到一遍过。
13、毋庸置疑,不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语文教学是残缺的。那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应该主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呢?一是发散思维,二是聚合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并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所谓聚合思维,是一种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或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方向明确、条理清楚的思维方式。这样看来,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联想和想象、比较和归纳、异中求同、同中辨异等,都应成为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思维训练的内容。
14、但灵感也不是时常造访,也会看人下菜碟儿,更会因人而异,也不会一成不变,总是寻找灵动的缝隙进入创作者的体内。反过来,一个木讷而迟滞的人,对于灵感的把握和捕捉是不及时的,不准确的,甚至是还不知道灵感为何物的。这样的所谓写手,其实充其量就是一个对文学毫无感应的门外汉。他们之所以要汲汲于文字的表述,其实更多的是来自其阴暗的心理作用,冀望用一篇惊世骇俗的文章来叩开世俗的敲门砖,从而堂而皇之的进入名利场成为炙手可热的所谓文化名人,其目的就不是奔着一篇纯粹的文字去的,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也不敢露布天下。
15、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熟悉文体
16、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17、第二问应从“德馨”的表现入手,探讨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之间的关系,切忌以老师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质疑。
18、下面分别是明清时期两位诗人所写的关于子云亭的诗歌,阅读后谈谈这两首诗中的类比和《陋室铭》中的有何不同。
19、品人生之乐,无妄得与失,亦无喜,亦无悲!
20、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四、爱莲说思考题
1、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2、绿色、亲近自然、生活简朴、居室的文化气息等等。
3、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4、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5、明确:生长环境——高洁、质朴,体态、香气——正直、芳香,风度——清高
6、我是36岁评副高,41岁评正高,电子工程专业,目前正在努力晋升专技三级。
7、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8、(2018年贵州中考真题)
9、★《爱莲说》教材答案(思考探究+积累拓展)
10、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
11、《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12、没错,就是美丽的莲花。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菡萏。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文人志士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人咏荷的诗句?(接力展示)
13、最高深的往往是最简单。很多人有误区,刻意追求高深莫测的东西,包括现在我们看到很多文人、诗人,写的东西比古文还难看懂,难道这样可以体现自己的文化水平?著作面对的是大众群体,都没人看又有什么意义呢?最基础、最经典的著作要反复研究、解读,比如:《大学》、《孟子》、《论语》等这些,大道至简啊!
14、(2)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15、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16、上述可爱之处,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
17、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18、香味:莲——;兰——氤氲无所。
19、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0、以菊作正衬,以牡丹作反衬,突出了莲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的品质.
五、爱莲说的拓展延伸
1、(20安徽中考真题)
2、写出本文的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人生如烟,如雾,亦如雨。
4、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③初开晓更清。
5、B.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6、这个学习活动,依托联想和想象,既让学生积累了古诗词,又让学生积淀了“莲文化”。
7、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8、明确: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个“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9、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10、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濯,本义,洗。枝,名词作动词,旁生枝茎。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1、在对口领域,田立禾先生也有相当的造诣,个人觉得他的《托妻献子》是同行业的顶峰,尤其是王文玉版本的最为经典,范振钰版本节奏稍有不足。《金龟铁甲》《卖五器》也是很多人效仿的模板,当然我说的是正经说相声的演员会模仿田先生,那些骚浪贱腐二人转不在其中,他们学的是外星人。
12、香远益清(形容词,清芬)
1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14、①之:助词,的;甚:很,非常;蕃:多。
15、比如,教学《陋室铭》初读课文后,有学生提出刘禹锡“自恋轻狂”,处处以古代圣贤自比,还有学生说“刘禹锡爱装蒜,自恋到难以理解的程度”。这些都是学生最真实的初读感受。面对学生这样的情感体验,课堂上我引入刘禹锡写《陋室铭》的背景作了如下处理:
16、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更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发现它的语言特征。”生本位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对课文语言进行细心揣摩、辨析与联想,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从而帮助学生领会作者“这样建构和运用语言”的意图。比如,教学《爱莲说》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18、花香本是嗅觉感受,而作者笔下的香气却是“浅紫色的”,是可看见的视觉感受。这是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和视觉互通,使花香仿佛也有了颜色,写出作者面对紫藤萝瀑布的愉悦梦幻之感。
19、书法写自己的东西真的是很难!
20、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